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泰兴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
一、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因商业的驱动和对成功的chóng拜,于是一些名人语录、心灵鸡汤得以“肆无忌dàn”地广为流传,大有如火如tú之势,这正是屠呦呦“伪获奖致辞”风mǐ网络的背景。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B. 我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C. 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D.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运将至,有些“黄牛”自己印制假的火车票诈骗旅客,真可谓别具匠心

B.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大数据”“创客”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 在泰州市第七届棋协杯围棋比赛中,不少少年棋手崭露头角,成绩斐然。

D. 面对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政府相关部门对治理环境污染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句子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⑥读边塞诗,可以领略独特的边塞风光。读王维的“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让我们领略到边塞风光的奇异;读李贺的“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领略到边塞风光的壮美。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名著阅读。

(1)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保尔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根据上面原著中的选文内容,说说保尔所说的“病情”是怎样的病情,他又是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精神明亮的人》一文标题的含义指生命健康,积极热情,热爱生活,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与活力。

B.法布尔的《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书中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

C.《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近乎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D.保尔因为疾病缠身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个情节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一个瑕疵,与他的钢铁战士形象不相吻合。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小说总体上看,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五、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班级开展“趣味汉字”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常识辨析)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根据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选出下列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一项_____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社团辩论)

本学期,学校成立了“方言韵白”社团,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可有同学认为,当今社会应该提倡普通话,反对成立此社团。为此,学校展开了一场社团辩论:

正方:我认为,成立“方言韵白”社团非常有必要。方言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趣味性;成立“方言韵白”社团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语言的兴趣,又能有效传承传统的地域文化。

反方:我认为,成立“方言韵白”社团完全没有必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阅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①》,完成小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 此诗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

A.凤凰来游象征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

B.吴国的宫殿繁华依旧,但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都已经故去,诗人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将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得恰到好处。

D.“浮云”暗喻奸邪之人,“日”是帝王的象征。“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触景生愁,意寓言外。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中,作者为何而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 ②圮(pǐ):倒塌。 ③阅:经历。 ④柿 fèi:木片。 ⑤河兵:治河的士兵。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__________           ②_________

其言__________         ④果得之于里外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句: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A.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使楚》)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C.满铁范为一板(《活板》)           D.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一 讲 学 者 设 帐 寺 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本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①暗物质是怎么被发现的?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兹威基第一个发现,宇宙中可见物质远远不足以把宇宙连成一片,如果不是存在一种神秘而不可见的物质,星系早就分崩离析。

②科学家把这种看不见的神秘物质称为“暗物质”。到了20世纪70年代,多种天文观测,比如盘星系的旋转曲线、星系团X射线观测、引力透镜等都显示了暗物质的存在。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

③虽然科学家们还不知道暗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但通过观测它如何影响普通物质,并模拟它的引力效应,还是对它有了一些了【解析】

④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26.8%。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

⑤暗物质难以探测,还在于它密度小、速度快,难以捕捉。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每秒的运动速度为220千米,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300倍。

⑥暗物质应该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刻,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能量非常强,它们剧烈碰撞,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包括暗物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由此产生。

⑦宇宙的结构与暗物质有关。由于暗物质和它自己以及其他物质不发生除了引力以外的作用,它是促使宇宙膨胀时在自身引力下形成特定结构的首要物质类型。暗物质播下了宇宙丝状结构的种子,随后可见物质才聚集在一些由暗物质建立起来的引力点上,并最终形成了星系。

⑧暗物质对生命来说是绝不可少的。假如没有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将永远无法在宇宙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中坍缩形成。那样的话,现在既没有太阳,也没有地球,更没有你我……

⑨由于人类还不了解暗物质,不得已才称它们“暗”,一旦发现了它们是什么,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发现的粒子就会有很多名字。“暗”只是阶段性的名字,也充分体现了人类还不了解它。

⑩对于找到暗物质,科学家已经等待了数十年。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测,科学家们或许距离破解暗物质这个宇宙谜团只有一步之遥了。

1.阅读全文,你认为暗物质神奇在哪些方面?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⑥段中加点词“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⑧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⑨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⑩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如何理解第⑩段中加点词“俗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     )

A. 第①段描写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以恶劣的生长环境突出枣树的生命力顽强。

B. 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

C. 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同时也表达了“小伙子”以及作者对枣树的无奈和厌恶之情。

D. 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比较第⑩段与链接材料,说说两位作者分别从“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和“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里感悟到了什么?

(链接)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九、命题作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题目:让_________走进心灵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责任”“春天”“音乐”“崇高的精神”“灿烂的阳光”等(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其他词语),然后作文。

要求:①文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规范。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