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滨州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 鲁国定期朝贡周天子

B. 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 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 周王室的地位衰落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是(    )

A. 人们重视使用肥料    B. 水利工程的兴修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 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题文)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 大禹

B. 李冰

C. 商鞅

D. 周厉王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 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D. 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 “兼爱”“非攻”

B. “仁政”治国

C. 提倡法治

D. “无为而治”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如下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

A. 王都与封国都邑

B. 均为封国都邑

C. 王都与郡府

D. 均为郡府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 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 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 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 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 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 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题文)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关鼎的成语。请问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有什么象征意义

A. 权力与地位

B. 吉祥美好

C. 显赫富贵

D. 人口众多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战国时期,下列哪一人物曾经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A. 墨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庄子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争霸的目的是“尊王攘夷”

③争霸给各国人民带来灾难     

④争霸战争加速了统一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题文)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 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 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 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 可能全部是事实

B. 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 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 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 墨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

A. 缴纳租税    B. 治理郡县    C. 镇守疆土    D. 监察百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 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

(2)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材料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遭车裂而死,有人说他主持的这次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先进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材料二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材料三  春秋时期重要货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我国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指出以上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征讨有施国,有施国抵抗不过,请求投降。桀把有施国国君的义女妺喜封为皇后,宠爱无比。他下令征集民夫,为妺喜重新造一座华丽高大的宫殿,宫内的一切都奢华无比。夏桀每日陪着妺喜登倾宫,观风光,尽情享乐。妺喜专为倾覆夏国而来的,因此她变着花样来使夏桀浪费民力财力,使民怒沸腾。但夏桀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样样照办。

材料二  他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在殷都附近建造巨桥粮仓和高大的鹿台,用来堆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

(1)结合材料一和课本知识分析一下夏桀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位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3)结合上述君主统治的最终结果,谈一谈你的感悟。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