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兴起和浓厚的创业氛围吸纳了大量就业,使得目前就业形势能够保持稳定。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统计,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材料说明 ①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对实现就业有积极作用 ②国家应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③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公民多种方式就业 ④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就业的主渠道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④
|
|
以下是2013年两个不同时间段人民币外汇牌价(标价方法:100外币/人民币元)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上述汇率变化对我困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出口到美困的纺织品竞争力增强 B.中国对德困出口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 C.中中企业赴美国进行投资设厂更有利 D.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需要的费用增加
|
||||||||||||||||||||||||
2009-2010年,我国曾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车辆购置税实行减征政策。 若Q为需求量,P为价格,d1为减征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减征后市场需求曲线,下列曲线图能正确反映这一政策导向的是
|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流行词,往往反映着这个国家的脉动。中国梦,这一意涵深刻的语汇,叩动中华儿女的心弦,激发无数心灵共鸣。 材料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谈到“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 习主席谈论的“中国梦”充满哲理的光辉,请分析上述材料中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精神。(10分)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的哲学依据。(4分)
|
|
(26分)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运用经济生活,结合我国发展农业的政策,完成下表。(11分)
|
||||||||||||||||
按照中医理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治疗,既要用疏风清热的中药清除外感,也要用固本正元的中药匡扶正气。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标本兼治 B.集中解决好主要矛盾,把握重点 C.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防微杜渐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
|
|
2013年4月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实验成果提出,高能的正电子不是来自空间某个特定的方向,这些特性表明了新物理现象的论据。这次研究成果在丁肇中看来是朝着人类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的重要一步,但不是最终答案。“我们需要更多的统计量来研究,目前的结果是基于预期收集总数据量的约十分之一的数据。”这一新进展再次佐证了 ①立足于实践,思维与存在可以实现统一 ②科学思维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限制了认识发展的可能性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
|
读图“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阴”。漫画启示我们 A.要修身筑本,并且重视量的积累 B.要脚踏实地,认真改造客观世界 C.要改变思维,着力解决次要矛盾 D.要树立形象,不懈追求人生价值
|
|
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在制作技术和传播规律上学习西方,在精神内涵上强调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情感,传播当下社会的“中国梦”、“中国力量”,向社会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这说明 ①文化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精神火炬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文化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运往欧洲。 300多年来欧洲各国从仿造中国瓷器到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这体现了 ①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