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市场自发性的表现 ②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 ③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急需文化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
“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同时“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等悼念活动在全国悄然展开。举行这一纪念日活动有利于 ①以史为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铭记历史,注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面向未来,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 ④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2015年初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了100个村落故事。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浓浓的乡愁、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沉淀,引发海内外众多观众共鸣。这种共鸣 A.是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反映 B.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 C.显示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D.彰显了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
|
|
“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应该 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古琴被列入“非遗”,是基于 A.保护古琴—民族情感集中表达—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 B.保护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研究中国文明演进—传承民族文化 C.保护古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繁荣世界文化 D.保护古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标志—民族文化交流
|
|
手机的发展经历1G—2G—3G—4G的过程,从只能打电话发展到可以发信息、玩游戏、听音乐,还可以上网、在线看电影、看电视,特别是4G的出现,使网络传输速度、质量再次提升,人们用手机在线看一部高清大片的梦想已经实现了。这说明 ①新传媒出现,意味着旧传媒消失 ②科技进步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③4G网络具有更为强大的文化传递与共享功能 ④4G网络将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此图为一位外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旅游方式。由此可见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认同,相互融合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④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
2015年4月12日,北美影片《速度与激情7》在我国内地上映,创下的内地最高票房纪录,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超过20亿的电影。这启示着 ①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③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正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我们要抵制西方文化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
歌谣,历来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的渔歌,就是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音乐艺术形式。这说明 A.音乐艺术普遍存在于各领域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音乐艺术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式 D.劳动始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