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定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文化精神重心的形成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控制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则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重碎片化。

C.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避免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有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在学校的管理中,有时候一声适时的提示,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给人送来浓浓的暖意,

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请你从给出的时段中任选两个各拟写一句亲切生动、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环

境氛围的温馨提示语。(6分)

起床     晨读     午餐     放学

 

依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5分)

高三是紧张与匆忙的结合体。正因如此,我们才积蓄了太多的渴望。我渴望,渴望在绿意盎然的春季,放飞我幽囚一冬的思绪。那时我会肆意地想:久违了,柔柔的轻风;久违了,暖暖的阳光;久违了,我梦里的那娇艳妩媚的百花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语序是(  )(3分)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①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②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③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

④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⑤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①③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在北京揭晓,当选人覆盖了证券、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解读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10年中国经济的热点和脉搏。

B.“山寨”一词既然有了全新的解释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就不能有任何的 “匪”气,不能成为当做五十知识产权、制假贩假的挡箭牌。

C.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十分严重,在改革开放30年中创造了巨大技能奇迹的广东民营企业能挺过这一关吗?

D.今年的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B.以锣鼓抒发心声是中国老百姓的习惯,锣鼓艺术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C.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许多帮助。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市劳动模范”奖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 ——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概括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秋日的灯盏(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寒风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作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描写螳螂划浆果的细节,表现了秋日独特的韵味。作者观察仔细,写得贴切传神,富有感染力。

B.文章表现了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C.作者将谷仓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

D.文中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在作者看来,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就会令人欣喜,反之,就是人生的遗憾。

E.文章第二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漏掉的穗子当作人来写,表现了作者对被“遗忘”的穗子的同情。

2.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6分)

3.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4.“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2.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王勃《滕王阁序》)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32581/35971) 首页 上一页 32576 32577 32578 32579 32580 32581 32582 32583 32584 32585 3258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