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中的意象简要分析。(4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4分)
|
|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下虹, ,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在雨的哀曲里, , 。(《戴望舒《雨巷》》
|
|
文言文阅读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颖川。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中句子。(10分) 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5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分)
|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
下列两句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两句应当是( ) 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 。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 。 ①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②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