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体现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它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 大陆的两端紧密地联接起来,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它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因此,“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扩张。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选自201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共建“一带一路”,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B.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D.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亚洲欧洲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2.下列有关“一路一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倡议。

B.“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

C.“一路一带”建设的范围,涵盖了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它连接了欧亚大陆两端,并能辐射非洲等区域。

D.“一带一路”建设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是富有弹性的,是多元开放的、合作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需要实现各国的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

B.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一带一路”建设。

C.“一带一路”的共建,是增进区域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将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D.“一带一路”建设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它是开放包容的,彰显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

《儒林外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几乎完全背离。清代,小说日益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所作,他们厌弃流行的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吴敬梓也是如此。他对杜全各个阶级的人们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认识,目光变得敏锐。同时,以他的朋友和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创作原型,用讽刺的笔触现实地刻画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意在将小说从流行宗教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此前的《西游补》《醒世姻缘》皆系纯粹虚构之作,它们的作者仍然用职业说书人的惯用文辞。相反,《儒林外史》则极少这样做,在这部小说里,多运用口语化的散文笔调,使得描绘的片段第一次与叙连的正文有机结合起来,让那种运用诗词和骈文进行的雕琢描写明显消失。作者有意避免那些公式化的诗词描绘用语,从而证明他已根据自己对不同人物和地点的观察来描写。南京、杭州等江南城市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日常生活在作品中得到生动的再现。此外,方言和俚语已很少使用,他已自觉地适用“国语”或民族的白话写作,这种纯净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文体,成为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小说家竟相模仿的对象。

吴敬梓写作的时代,正值乾隆年间,满族统治达到极盛阶段。崦他的小说写的是先朝明代事情,他对于退出官场正直性格的褒奖经常被认为是对满族统治的间接批评。但是在他现存的著作中却找不到任何可以说明他有意和统治者不合作的例证。吴敬梓把他的小说假托在明代不仅是便利的缘故,而是他对明代历史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并予以尖锐深刻的评论。

节逸自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有删改

1.《儒林外史》为什么能“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几乎完全背离?

2.《儒林外史》在小说语言艺术上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吴敬梓《儒林外史》出,秉待公心,指摘时弊,与本文作者观点是否一致?请结合最后一段作简要分析。

 

简答题

1.《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黛玉说“孙行者来了!……孙行者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其性格特征。

2.《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生日那天,葛朗台面对公证人和银行家两家人争相对欧也妮献媚求宠的情形,暗自心想:“他们都看中了我的钱,……我就利用这般人替我钓鱼! “这般人”替葛朗台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下列对有关名籍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的去增援。关羽见汉水猛涨丽而水淹之计,后曹军覆没,庞德投降,于禁被擒。

B.《凤凰涅槃》中,《凤歌以男性激昂的调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和反抗,《凰歌》以女性依恋的口吻回顾中华民族多年来的屈辱和悲苦。

C.《边城》中,祖父死后,翠翠新得了一个伯父——杨马兵。他告诉翠翠许多事情,这些事情使得翠翠不知道自已是否应该等待,应该等待什么。

D.《哈姆雷特》中,挪威王子小福丁命拉斯聚合众人准备进犯丹麦为父报仇,他雄心勃勃,行动果决,与优柔雾断的哈姆雷特形成了鲜明对比。

E.《老人与海》中,在与马林鱼周旋的第二天傍晚,老人为了增强自己的信心,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布兰卡酒店且与大个子黑人比手劲的情景。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

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然则音者,其韵书主权舆乎?夫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则自然和、不假勉强而后成。虞廷之赓歌康衢之民谣姑未暇论至如国风雅颂四诗以位言之上自王公下逮小夫贱隶莫不有作。其所居有南北东西之殊。故所发有剽疾重迟之异,四方之音万有不同。

节选自《洪武正韵·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

2.文中的“七音”是指宫、            、商、徵、半商、半徵。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四方之音,万有不同”的原因。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国的人和自然

木心

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有着相互参透的关系,中国的自然滋养了中国的人,中国的人亲近着中国的自然。

②《诗经》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才能开诚咏言。楚辞通体苍翠郁,却过于避世独居;汉赋则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土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虫鱼鸟兽的谱第,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而宋词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哀婉,梳剔精致,吹气若兰。

③中国的人和自然紧密相联,无处不在。中国的“人”中有“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者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也许还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种的花服谁,谁卜居的丘壑有谁的风神,谁的衣裳具备谁的性情……街头巷尾,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堆叠如山,令人无法喘息。幸亏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人。家家户户便栽花种草,休沐盘桓于绿水青山之间。

④另外,人有时不免苦闷,苦闷逼使人有所寄托,因而将目光投向自然,但也有与自然过于亲昵的,至少可先举两则趣例:金鱼、菊花。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宝贵光阴,才培育出婀娜多姿的金鱼,化畸形病态为固定遗传,其品种令人叹为观止而源源不止。野菊本是单调的,也被嫁接盆栽,作纷繁的形色变幻。金鱼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对自然行使了催眠术。自然在金鱼、菊花这类小节上任人摆布;在阡陌交错的大节上,如果用“白发三千丈”的作诗方式来对待庄稼,就洽谈室以颗粒无收告终

⑤中国的山水花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马鱼鸟都会恋人,与人共休戚,或盈或涸,或茂或凋。如果说这些是体小者,那么体大者如崇岳莽原、广川密林、大江巨泊,在历史中与人曲折离奇地同褒贬,共荣辱。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请理解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意,阐述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叶圣陶

①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予,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于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午饭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一样。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②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洪亮的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不相同了。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看破世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是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这都不足为奇,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③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之下,显出人们的混沌和微小。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他们是有思想的。马路上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性?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但是笑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何以没有一天马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找不到一个笑容?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④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倘若有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呼“不值得”。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1.作者通过文中四种人的生活写出哪两类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

2.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联系全文,试探究结尾“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一句的深刻意蕴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好学近乎知,               ,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3)其间千二百里,               郦道元《三峡》

(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6)艰难困苦,              《新唐书》

(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士元①

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②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哪三个方面写“吴越风烟”?

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1688/35971) 首页 上一页 21683 21684 21685 21686 21687 21688 21689 21690 21691 21692 2169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