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日本总务省发布的国势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比2010年调查时减少947万人。这是自1920年以来首次出现人口总数减少,不少分析称“日本在悄然消亡”。

B.换装、调换手机号卡、躲避监控摄像头……其反侦查伎俩被一一破解,昨天,这个盗刷被害人银行卡的犯罪嫌疑人终于成功被警方抓获。

C.2月26日,根据群众举报,警方将在朝阳区某公寓内吸食毒品的傅艺伟查获,同时抓获的还有黑静环、付意敏2人,三人对吸食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D.辗转几家医院诊治而病情不见好转,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持续两周服用了马大夫开的中药偏方,病状居然大为缓解。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舌尖上的中国》深获各方好评后,各种恶搞便铺天盖地而来,不过恶搞也能___,《舌尖上的部队》便以其独特构思而走红网络。

②一些境外媒体将中国的援外行动说成“国际政治秀”,针对这种无端指责,本文作者进行了___的驳斥。

③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讲到“十朝元老”“官场不倒翁”的冯道时,认为他事四姓、相六帝,看似___,实则毫无气节。

A.道貌岸然    一本正经    义正辞严

B.一本正经    道貌岸然    义正辞严

C.一本正经    义正辞严    道貌岸然

D.道貌岸然    义正辞严    一本正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于敏:中国的“氢弹之父”

沈黎明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一户普通人家,他自幼聪慧,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

1944年,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两年后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开始理论物理的学习。在大学期间,于敏依然是学习上的尖子,但绝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而是时时关心国家命运的热血青年。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贪腐严重,北京(时称北平)各大学校学生经常搞抗议游行,于敏总是积极参加,并常常冲在前面,一次遭遇军警驱赶,对抗中连眼镜都挤掉了,他依然呼喊不止。

1949年于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考上研究生,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张宗遂教授与胡宁教授。之后,在两位导师的赞扬中,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彭桓武慧眼识珠,将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于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1961年,在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的领导下,以于敏等为主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悄悄开始了氢弹技术理论研究。当时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能查到的国外资料很少,国内也很少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于敏知道,唯一的办法只有靠自己努力,在艰难中不断探索。于是他拼命学习相关理论,千方百计搜集国外信息。研究工作需要大量极为复杂的计算,而当时我国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时间安排给原子弹研制的计算,很少有使用机会。面对这种状况,于敏急中生智,想了个土办法,带领全组成员,每人手拿一把计算尺人工计算,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常常大家下班了,他还在忙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久,一份份浸满智慧与心血的研究报告相继出炉,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被攻克,经过4年的努力,于敏和他带领的科研人员们对氢弹原理有了基本而深刻的认识,为氢弹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彭桓武回忆说:“于敏研究氢弹完全是靠自己,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更是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7年6月17日,大西北罗布泊,一颗氢弹带着降落伞跃出飞机急速下落。弹体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湛蓝的天空腾起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球,渐渐地,火球上方出现了草帽状云团,与地面卷起的尘柱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很快,爆炸当量计算出来——330万吨。当日,新华社发布《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在2年8个月时间内进行了5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我国氢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苏联用了4年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堪称奇迹。丹麦著名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访华和于敏会面时,对他十分钦佩,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氢弹之父”。西方通常习惯将科研领域理论突破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称为“某某之父”,可于敏对“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却不喜欢,他认为这种叫法不科学,他不无风趣地说:“氢弹研制是一项大科学系统,需要诸多学科、各方面力量全面配合才能成功,我只是起了一定作用而已,氢弹总不能有好多个‘父亲’吧!”

于敏耄耋之年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抒怀》,诗曰: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首诗无疑是他真实情怀的写照。

[链接]

①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工作少了,他一天至少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侯志明冯昌勇《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名字曾是绝密》)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百度百科)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王建柱《于敏: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敏在大学期间曾经参加反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游行,眼镜都被挤掉。后来他甘愿隐姓埋名28年,潜心研究核武器,与其早期经历、体验有很大关系。

B.于敏认为,核武器研究团队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获成功。其成果起到了威慑敌对势力,维护国家独立、安全的重要作用。

C.本文介绍说“当时……国内也很少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而又引述彭桓武的回忆说“于敏研究氢弹完全是靠自己,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表述不一致,影响可信度。

D.对照玻尔、百度百科对于敏的称谓,本文标题“中国的‘氢弹之父’”中“的”字多余,引号位置值得商榷;本文引述对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上下联颠倒。可见行文欠严谨。

E.这篇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于敏的生平主要事迹,叙述语言客观朴实准确,引用的史实及人物语言对展现了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2.文中引入了当时《新闻公报》中的内容,详尽介绍了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世界纪录之处,有何作用?3.结合原文,说说于敏在七言律诗《抒怀》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4.从全文(包括链接文字)看,于敏的成就得益于哪些因素?请联系具体材料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戏迷

刘建超

老街人爱听戏,老街人也懂戏。街角旮旯,花园广场,只要支起家什,拉起弦子,就会有人聚在一起开心不开心地都要唱上一段。老街人懂戏,一般的戏班子不敢来老街演出。你的名气不大没关系,只要卖力尽心,老街人也会叫好。你的名气再大,敷衍了事,老街人会把你懒散奸猾不尽力之处宣扬得人人皆知,任你满大街地敲锣打鼓油妆重彩地宣传,老街人就是不买账。据说,当年最红火的常香玉剧团和杨兰春剧团来老街演出,也是格外地小心和卖劲。

丽京门下有一个裁缝店,名字特别,“贵妃醉裁缝店”。而裁缝店的主家,却是个双腿不能行走、坐着轮椅的男子,大家都喊他程裁缝。程裁缝爱听戏,才把铺子安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这里能看到老街的戏园子,能听到来的戏班子啊咦呀的喊练声,能看到桃林里人压腿、拧旋子、踢腿、练小翻。程裁缝剪裁做服饰,还修鞋擦鞋。活做得细致,价钱公道,生意也不错。程裁缝有个规矩,凡是戏服剧装到他这里来剪裁修整,免费。一些让程裁缝办过事的戏班子,会给程裁缝送上戏票,邀他去听戏。

程裁缝听戏听得认真。那日程裁缝听相思古镇的戏班子演《古城会》,散了戏,程裁缝却不走,要见见扮演马童的演员。戏班子有人诧异,这《古城会》演的是关公关二爷,戏迷追的都是演关二爷的名角,还没有见到有戏迷要见饰演个马童的翻扑武生的。演马童的武生叫孙成,长得剑眉高扬,举手投足,英气勃发。听说有戏迷等他,装也没有卸净,一声俺马童来也——,一个跟头从台上翻下,来到程裁缝面前,双拳一抱,敢问这位大人有何见教啊?

程裁缝笑了,说我看你给关老爷牵马那一串跟头翻得不得劲啊。

孙成吃了一惊,自己在这串跟头上是打了折扣。老街人不得了啊。

程裁缝又说,我知道不是你不用心,而是你的服装不得劲,你那裤子兜裆,不舒服。拿来,我给你给改一下就中了。

孙成更是吃惊,的确是新做的裤子不太合体。小戏班子,手头紧,服装布料也是将就,负责服装的是个姑娘,孙成也没好意思提出来。被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可身舒坦,孙成的跟头翻得又飘又稳,台下掌声一片。孙成携了重礼去拜访程裁缝,两人成为挚交。

老街的戏园子始建于明初,是一个雕梁画栋的木质二层楼。在古戏楼的对面,还有个土石搭建的小楼,是专门用来唱对台戏的。动乱的年代,古戏楼被砸毁,那土戏台被当做大批判的站场给保留下来。后来,在古戏楼的遗址上重新建了新戏楼,虽然赏心悦目,却是少了古朴厚重,令人扼腕。老街戏迷之间经常是打擂唱个对台戏取乐,但是在戏园子里真的鸣锣打鼓唱对台戏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过。

九十年代末,有一家剧团来老街唱戏。戏园子正被老街的戏班子占着演出《花木兰》。要说同行不撬行,没有了台口,你先到别处转悠,等人家演罢转场子了你再来。可是这家戏班子老板很是势张,根本不把老街的戏班子放在眼里,声称要唱对台戏。按老街的规矩,攻擂者只能在新戏楼的对面,那个土戏台子上唱,吸引的观众多,那新戏楼演戏的戏班子就得让位走人。敢与当地的戏班子叫板打擂台,可见人家也是有功夫的。

后半晌,那家戏班子的一个红角儿,拿着一双厚底靴找到程裁缝修理。程裁缝认真地看看,细致地修补。那红角儿也是闲等无事,就哼起了一段戏。埋头走针的程裁缝,抬起头支愣着耳朵听了听,一笑说,您这位先生唱得不得劲,少了霸气。

那红角儿斜睨着眼,不屑地说,你老也懂戏啊。你倒是给我来段有霸气的听听。

程裁缝也不瓤劲,说,我只是个戏迷。来一段也中,你给个调。

那红角儿就嘀个隆咚给了个《铡美案》的快板。

但见方才还木讷低沉的程裁缝瞬间腰板挺直,双目圆睁,双手扎起架势,一脸正气,开口唱道: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字正腔圆,声如鸟鸣,颇有裘派风范,引来围观的人一片叫好。那红角儿也是颇感震撼,接过程裁缝修好的厚底靴,给程裁缝鞠了一躬,说,老街戏迷了不得。

戏班子撤走了,那场对台戏也没有斗起来。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贵妃醉裁缝店”名字特别,反映了程裁缝将店开在并不热闹的丽京门下的原因。

B.小说着眼点是“戏”,所以作为戏迷的程裁缝,没出现名字;而在戏中饰演了哪怕是马童角色的孙成,也姓名俱全。

C.因为程裁缝修改过的服装可身舒坦,所以孙成的才艺才得以充分展现,赢得台下掌声一片。为此,孙成重谢、感激程裁缝。

D.作者写老街戏园子的历史与被毁主要是为表达对当时破坏文物行径的不满,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E.文中的红角儿对自己的唱功有着很强的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他在听完程裁缝的唱腔后表现出来的态度说明他还有着较好的自省意识。

2.小说中程裁缝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小说内容作简述。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只是个戏迷”很有韵味。请赏析其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

4.小说结尾处两家戏班子并没有唱成对台戏,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其中原因。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表示时光流逝、新旧交替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有“大年”与“小年”之说,其中对“小年”的界定为:“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择师的标准,认为堪为人师者不在地位年龄,而在知识学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氏时任杭州刺史。②伍员:伍子胥。杭州城内吴山上有伍员庙。③苏小:苏小小,南朝人,西湖冷桥畔旧有其墓。④“柿蒂”:绫的花纹。

1.本诗所写景物反映了杭州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涛声夜入伍员庙”一句与诗歌整体协调和谐吗?请简述你的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辆。同囚乡人殷陶、黄穆亦免俱归,并卫侍于旁,应对宾客。滂顾谓陶等曰:“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遂遁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B.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C.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D.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博:古代男子出生时父母为其取名与字,女子则在许嫁时取字,孟博即为范滂之字,后文出现的“仲博”亦为字,按文意推理,“仲博”当为范滂兄长。

B.孝廉:孝廉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廉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后来“孝廉”这个称谓也变成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

C.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二千石:石为古代粮食重量单位,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此二千石亦指获此俸禄的相应官职。汉代三公亦称“万石”。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小时候就颇受州中民众推崇,曾在冀州饥荒时以清诏使身份巡查,他到职竟让当地太守及县令闻风而逃。

B.范滂任光禄勋主事时曾拜访陈蕃,陈蕃并不因范滂声名而作谦让,而是坦然接受,后在郭林宗开导下醒悟,并对郭林宗表示了感谢。

C.范滂外甥李颂被乡人误解,在唐衡推荐下,宗资欲任用他,范滂认为唐衡品行不端,不值得信任,于是未执行宗资任命。

D.建宁二年时,范滂被下诏逮捕,他为人考虑,自行投狱,甘愿受戮,县令闻讯很是吃惊,当即舍弃官职和他一起受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

(2)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

“90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的新变化

张颐武

最近,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而“80后”的张嘉佳更是成为最近的最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但他们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以“90后”为主的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但他们的写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

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庸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因此写作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面对的读者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结婚生子、毕业就业、考试升学,有着人际关系、抗压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文学作品来给他们更多的抚慰和激励。

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80后”作家相比,张嘉佳等虽然年龄接近,但写作显然和他们不同,他们和“90后”的作者的写作相当接近。“90后”作家出来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炼,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作品中反叛性不强,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恋爱失恋等小波澜,这也是全球的中产生活的一种常态的表达。韩寒、郭敬明接触现实和“90后”还是有所不同,当时的文学界对这几位作者有相当的关注。但今天的新的作家则似乎仅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阅读空间之中,似乎完全和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是完全平行发展的。

有人就此说到纯文学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合乎实际的。文学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分化,一部分是纯文学,另一部分是通俗文学。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间又产生了网络文学,目前这三部分是平行发展。莫言、刘震云、苏童等都在写作,纯文学仍然是很庞大的一块,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都和纯文学关系不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年轻的畅销书作家,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当下这些年轻畅销书作家写的短小故事和段子,跟传统文学的结构模式不一样,没什么可比性,而且传统的纯文学在“90后”当中也没什么影响力。

现在看来,虽然当下的“90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日后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现在的“90后”写作能否成为经典也要看时间的检验,谁能脱颖而出,哪部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还要时间和历史去检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节选自2016年1月13日《天津日报》)

1.下列所举现象,不属于标题所说“文学的新变化”的一项是(    

A.“90后”畅销书作者的作品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的作品热销。

B.以“90后”为主的畅销书作者喜欢用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表现日常生活。

C.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一批作家在坚守纯文学传统,并且取得不菲成果。日后还会有“90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

D.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一些走通俗路线的作品得到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2.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冰、卢思浩等年轻畅销书作者虽在传统纯文学领域几乎未受任何关注,但在“80后”、“90后”读者中却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他们的新书短期便占据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即为实证。

B.“90后”写作的兴起并得到热烈反响,与“90后”作者、读者过着庸常的生活,在生活中不轻易表露大喜大悲的激烈情绪有关。

C.尽管是“80后”作家,但张嘉佳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80后”作家相比,写作上有着明显不同,倒是和“90后”作家的写作相当接近。

D.韩寒、郭敬明的写作在当时的文学界曾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如今的“90后”作家却基本上与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平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90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后”作家虽然也关注现实,但他们和莫言、刘震云等作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路径不同,其创作价值与传统文学相较望尘莫及。

B.一批年轻畅销书作者在“80后”、“90后”的读者中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但喜爱纯文学作品的读者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关注。

C.“90后”作家作品反叛性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熟悉市场,高度敏锐,另一方面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平常性的内容,无法体现反叛性。

D.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生活困扰使得他们需要有文学作品来抚慰和激励,而一些“90后”作家作品中的内容恰好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认为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其实,不止“学”如此,生活中,我们行、游、读、友、爱、善、乐……无一不是如此。

请以“                  而不思则罔”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写过一首诗:“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不能忘怀的瞬间?

请以“我记得那                  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史的突破。请给屠呦呦写一段贺词,表达你对她的祝贺和敬意。要求感情真挚,语言得体。

②在你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最喜欢的课文是哪一篇?请用一句话介绍课文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

③请以“秋之美”为话题,写一段描写的文字,描绘你身边的秋天美景。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1690/35971) 首页 上一页 21685 21686 21687 21688 21689 21690 21691 21692 21693 21694 2169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