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继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B. 梁实秋认为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领域,徐志摩最高的成就是他的散文。

C.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D.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谢冕对此感到担忧。

B. 1918年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1920年去往伦敦,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

C.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作者将徐志摩比作“云彩”,文章灵动、形象,同时寄托作者对徐志摩短暂的一生的遗憾之情。

D.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E.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老公公的孩子

卡尔维诺

马可瓦多装扮成圣诞老公公在城里游走,骑在一辆装满了由五彩色纸包捆、彩带绑扎并缀有梁树及冬青树小枝的礼物的小货车上。这是公司给他的特殊任务,一天之内要送出五十个圣诞包裹。他突然想到应该回家让孩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他们会很惊喜的。可是孩子们正着迷于游戏之中,丝毫不理睬装成圣诞老公公的爸爸。只有小米开尔跟在爸爸的后面,想一起去送礼物。“爸爸,我们是去给穷小孩送礼物吗?我也准备了礼物要给他们。”

马可瓦多真想说:“你们才是穷小孩!”但是那个星期他是如此确信地认为自己是安乐乡的居民,那儿大家都在采购,尽情欢乐,彼此送礼,他觉得谈贫穷实在是很失礼的,只好这么说:“穷小孩已经不存在了。”

路上马可瓦多不断遇到其他红红白白的圣诞老人,马可瓦多跟他们一样,依名单上的地址跑完这家跑那家,走下座椅,在小货车的包裹中挑选,拿起一个,把它交给来开门的人,并抑扬顿挫地吟诵着:“Sbav公司祝您圣诞快乐及新年愉快。”然后收下小费。小费有时候挺可观的,说起来马可瓦多应该是很满意的,但是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一次,在按铃之前,身后跟着小米开尔,他预期着开门的人看到面前站着圣诞老公公本人时的惊奇和对节庆、好奇、感恩的盼望。但每一次,接待他的方式就只像平日见到送报的邮差那样。

按下一家豪华住宅的门铃,一位女管家来开门。“哦,又有一个包裹,谁送的?”

“Sbav公司祝您……”

“好吧,你们来这儿。”女管家领着圣诞老人走过一条满是挂毯和彩饰陶器的走道。小米开尔张大了眼睛,跟在爸爸后面。

女管家打开一扇玻璃门,进入一间天花板好高好高的大厅,大到里面摆进了一整棵杉树。那是一株闪着五彩玻璃球的圣诞树,枝梗吊着各式各样的甜点和礼物。天花板悬下水晶灯,杉树最高处缠有灿烂的垂饰。在一张大桌子上摆着水晶器皿、银器、蜜饯礼盒和一箱箱的酒。玩具散布在地毯上,多得简直像是玩具店,主要都是复杂的电子机器人和太空飞船。那张地毯一处腾空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孩,趴躺在地上,大概九岁左右,噘着嘴一副很无聊的样子,翻着一本图画书,好像周围一切都与他无关。

“强法兰克,快,强法兰克,”女管家说,“你看到没有,圣诞老公公带着另外一个礼物又回来了。”

“三百一十二,”小孩叹口气,眼睛并没离开过书,“放在那儿吧。”

“是送来的第三百一十二份礼物,”女管家说,“强法兰克很棒,会计算,一个也不漏,他最喜欢数数字了。”

“爸,那个小孩是穷小孩吗?”小米开尔问。

马可瓦多正专心整理礼物没有马上回答。但是过了一会儿,赶紧声明:“穷?你说谁?你知道他爸爸是谁吗?是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会长!”

“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

离开后,小米开尔没有了之前的无聊和沮丧,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马可瓦多看到了孩子的笑脸,觉得很安慰。“小米开尔,今天过得不错吧!”

“是的,我找到了穷小孩,送了他两个礼物,用锡箔纸包的。”

“穷小孩?谁?什么礼物?”

“就是那个大屋子里的孩子。我送给他一根弹弓,可以打破玻璃的那种。”

“还有呢?”马可瓦多的声音几乎在颤抖。

“一盒厨房用的火柴,他拿到火柴时高兴坏了。”

马可瓦多手插在头发里,“我完了!”

第二天到公司上班时,觉得风云密布。好像还没有人向他提及什么,已经要谢天谢地了,直到眼见三个人朝着他走过来,他们是公共关系部、广告部和商务部的主管。

“快!”他们说,“重新装车,马上!”

“终于!”马可瓦多自言自语,并且预料自己已经被开除了。

“快点!得换包裹!”三位部门主管说,“圣诞节促销发展协会开始宣传推出破坏性礼物。”

“是会长意外的发现。”

“好像他的小孩收到了一些很新潮的礼品,我猜是日本货,他第一次看到小孩这么兴致勃勃。”

“最重要的是,破坏性礼物能够损毁任何一种物品,正好可以加快消费速度重予市场繁荣。而且只要很短的时间又在小孩能理解的范围内……会长眼见开拓了一个新的前景,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小孩,”马可瓦多用一丝声音问,“真的弄坏了很多东西?”

“就算要大略估计也很难,因为整栋房子都烧掉了。”

(小说内容有删改)

【注】: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百一十二”小说强调这个数字主要是为了突出九岁的强法兰克聪明以及家境富裕,与小米开尔贫寒家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 小说结局并没有如读者所料,让马可瓦多受到惩罚,而是给公司带来无限商机,这样的安排让情节曲折,增强了小说主题深刻性。

C. 马可瓦多回家想给孩子们惊喜,可是孩子们只顾着自己的游戏,并不理睬马可瓦多,是因为对圣诞老人不感兴趣。

D. 小说把事件背景放在圣诞节,意蕴深远,以“破坏”来使市场繁荣,这样的结局极具讽刺意味,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2.从小米开尔说“我觉得他像是个穷小孩”及后文送“穷小孩”礼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小米开尔有哪些特点?

3.小说以《圣诞老公公的孩子》为题具有怎样的寓意,谈谈你的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 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这说明孝在古代不具有至高地位。

C. 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D. 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 “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B. “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认为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除了自身各方面优势外,关键是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C.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如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

D. 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B. 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C. 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 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青春期的少年,很多人将种种规则视为“束缚”,他们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突围,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赤壁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山道中

方风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悬冰白,几作群羊化石看。

注:方风,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人。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遣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亡国之痛,溢于言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中的“犯春霜” “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

B. 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最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

C. 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

D. “尘外頻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

E. 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

2.历来都认为此诗颈联最为绝妙,请从炼字的免度进行赏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节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B.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C.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D.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官员,文中指这三位官员管轄的地区,今在陕西西安附近。与《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是一个意思。

B. 征拜,征召授官,唐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征拜日,无奈借留何!”

C. 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选文中是指尊称州长官。《三国演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D. 九族,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九族揞本身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玄孙、曾孙的亲属,一共九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 郭伋一生仕宦多朝。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帝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任雍州牧,后做了尚书令。

B. 郭伋为政善于治理。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消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C. 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曰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D. 郭伋做亊讲究谋略。他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他和部将隋昱谋划胁迫卢芳归降,卢芳最终逃入匈奴,解除了威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2)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女黑头

赵明宇

元城东大街的罗婆婆,大个子大脚板,长得黑黑的,天不怕、地不怕,和男人一样的性格,说起话来赛铜锣,吼一嗓子像撕帛。罗婆婆是唱戏的,扮包公,一个亮相,台下欢声雷动,是元城十里八乡有名气的女黑头。

后来草台子戏班不景气,解散了。罗婆婆一闲下来就觉着嗓子发痒,总爱唱几嗓子。一伙人聚在关帝庙前的大槐树下,就有人说来一段,来一段。罗婆婆笑笑说,来一段就来一段。可是一唱起来就刹不住闸了,唱完《打銮驾》唱《铡赵王》,还要唱《打龙袍》,一段又一段,人们听得忘记了吃饭,啧啧地说,得劲,得劲。

东大街的丁大头依仗着和副县长是连襟,小舅子又在公安局工作,硬是霸占了居委会临街的一个院落,开办了一家腐竹厂,两年不交租金,居委会拿他没办法。丁大头还雇佣了十几个川妹子,到了年底也不给人家发工钱,却躲起来了。十几个川妹子回不了家,坐在腐竹厂门口哭鼻子。罗婆婆把这十几个川妹子领到家里管吃管喝,还带着她们去县政府讨工钱。丁大头听说了,气势汹汹地来找罗婆婆,说你少管老子的闲事。罗婆婆双手叉着腰说,这闲事我是管定了,我一个老婆子可不怕你,豁出去了,大不了和你拼了,你再有权有势,摊上人命官司也洗不清,你信不信?

丁大头吸吸鼻子,灰溜溜的走了。罗婆婆望着他的背影说,包公三口铡,先取狗头铡铡了你这龟孙。

罗婆婆的儿子挺有出息,大学毕业分在市里工作,是管建筑的一个科长。儿子要接她到市里去享清福,罗婆婆说在家和大伙儿一起图个乐呵,哪里都不想去。

忽然有一天,儿子半夜里神色慌张地跑回家来,留下一沓子钱说,娘啊,你留着慢慢花吧,我要出趟远门,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罗婆婆心里咯噔一下说,是不是出事了?

儿子点点头。

你想怎么处理?罗婆婆问儿子。

儿子说逃,已经安排好了。

罗婆婆朝着儿子脸上打一巴掌,说我还指望着你养老送终呢,儿子你咋就这么傻呢。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儿子被判了八年。罗婆婆变得寡言少语了。

罗婆婆家的东邻原来是供销社仓库,如今改成了元城大酒店,一到晚上流光溢彩,霓虹闪烁,门前停一溜高级轿车,酒香袅袅,轻歌曼舞,划拳声、歌舞声经常闹腾到很晚。闹腾得罗婆婆夜里睡不着,就上到自家的屋顶上,望着元城大酒店的灯火,放开嗓门先唱一段戏,然后高喝一声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开铡——————

声若洪钟,在夜里传出很远很远,惊得食客们鸦雀无声。酒店老板忙不迭地赔笑说,又是那个唱戏的疯婆子,女黑头,别理她,大家尽管喝。

新来一个县长,在元城大酒店喝得醉醺醺的,听到有人夜里不睡觉,在房顶上唱戏,觉着好奇,就出来看稀罕,正好赶上罗婆婆高喊开铡,吓得县长头皮子发紧,酒醒了大半,再也不来这里喝酒了。

1.简析第一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罗婆婆颤抖着,披上衣服,趿拉着鞋,拉上儿子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孩子,你是国家的罪人啊,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咱坦白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吧。

3.请简要概括罗婆婆的形象特点。

4.小说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结尾的妙处。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美女性美既是一种自然美,又是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中国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词人们从脸、眉、发、眼、手、肌肤、腰肢等多样的视点着墨,对女性的容貌、体态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词中的那些女性被词人们写得妩媚动人、婀娜多姿,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而华艳精美的服装和饰物,不仅能够衬托出人体之美,而且与美丽的人体相配,更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词人对女性服饰的描写,主要突出其浓艳、华贵、富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被绣衣金缕、罗裙缓带、翠锢宝钗装扮起来的“模特”,个个都是柔婉修美,风姿绰约。

女性容貌、体态、服饰之美,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美,而风情姿态之美则是一种动态美,给人的美感更为生动鲜明。宋词中的女性,不但形体美丽,而且情态也是多姿多彩的。词中所描写的哪怕只是女性的一刹那间的神情、动作,但却使人感受到她们那种可爱迷人的仪态和风情,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女性的娇羞、喜悦、依恋、忧愁等复杂的心绪,留给人们许多美感和回味。

另外,她们的歌舞技艺也令人陶醉。特别是那些青春美丽的歌妓。 她们歌声动人,舞姿优美,词人在与她们的流连盘桓中,对她们的歌舞技艺赞叹不已。宋代歌坛重女音、尚婉媚,要求词的歌唱者是念奴一般有姿色、善歌唱的女子。加上她们风情万种的仪态、轻盈美妙的舞姿,就更令人沉迷倾倒了。

1.下列对古代诗歌中表现的“女性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描写女子体态之美的作品,虽然写的比较简单,但一样为后世所欣赏。

B. 《楚辞》和汉乐府中的女性之美多姿多彩.使女性之美在《诗经》的基硇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仍然不够普遍。

C. “宮体诗”,对女性之美进行着力描写,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使得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

D. 宋词中的女性,千娇百媚,妖娆多姿,成了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2.下列对“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 “词为艳科”指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

B. 在对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 一脉相承,又比它们更加丰窗,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C. 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它在表现女性之美上“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D. 与词相比,诗歌不适宜表现女性的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性美既是自然美.又是社会现实中崇高的美,因此历代文学作品反复歌咏女性之美。

B. 女性姣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能引人注目,更让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诗兴大增。

C. 女性容貌、体态、服饰之美,是一种静态美。而风情姿态之美则是一种动态美。它显得更加高贵典雅,因此给人的美感更为生动鲜明。

D. 宋代歌坛重女音、尚婉媚,要求词的歌唱者姿色出众、歌声动人、舞姿轻通,今天我们在宋词中便常常见到这样风姿绰约令人陶醉的女子。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5676/35971) 首页 上一页 15671 15672 15673 15674 15675 15676 15677 15678 15679 15680 1568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