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个物体,甲放在云浮,乙放在上海,丙放在北京.当它们随地球一起转动时,则( ) A.甲的角速度最大、乙的线速度最小 B.丙的角速度最小、甲的线速度最大 C.三个物体的角速度、周期和线速度都相等 D.三个物体的角速度、周期相等,丙的线速度最小 |
|
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论抛出位置多高,抛出速度越大的物体,其水平位移一定越大 B.不论抛出位置多高,抛出速度越大的物体,其飞行时间一定越长 C.不论抛出速度多大,抛出位置越高,其飞行时间一定越长 D.不论抛出速度多大,抛出位置越高,飞得一定越远 |
|
下列关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一定和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 B.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都大 C.如果合运动是曲线运动,则其分运动至少有一个是曲线运动 D.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
|
匀速圆周运动属于( ) A.匀速运动 B.匀加速运动 C.加速度不变的曲线运动 D.变加速度的曲线运动 |
|
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运动直线运动 B.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与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 D.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与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
|
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上,木板B静止于水平面.t=0时,电动机通过水平细绳以恒力F拉木板B,使它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B=1.0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A的质量mA和B的质量mB均为2.0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物体A刚运动时的加速度aA; (2)t=1.0s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 (3)若t=1.0s时,将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立即调整为P′=5W,并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功率不变,t=3.8s时物体A的速度为1.2m/s.则在t=1.0s到t=3.8s这段时间内木板B的位移为多少? ![]() |
|
如图,宽度为L=0.5m的光滑金属框架MNPQ固定于水平面内,并处在磁感应强度大小B=0.4T,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框架的电阻非均匀分布.将质量m=0.1kg,电阻可忽略的金属棒ab放置在框架上,并与框架接触良好.以P为坐标原点,PQ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坐标.金属棒从x=1m处以v=2m/s的初速度,沿x轴负方向做a=2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中金属棒仅受安培力作用.求: (1)金属棒ab运动0.5m,框架产生的焦耳热Q; (2)框架中aNPb部分的电阻R随金属棒ab的位置x变化的函数关系; (3)为求金属棒ab沿x轴负方向运动0.4s过程中通过ab的电量q,某同学解法为:先算出经过0.4s金属棒的运动距离s,以及0.4s时回路内的电阻R,然后代入q= ![]() ![]() ![]() |
|
质量为M的拖拉机拉着耙来耙地,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前进的距离为s.耙地时,拖拉机受到的牵引力恒为F,受到地面的阻力为自重的k倍,耙所受阻力恒定,连接杆质量不计且与水平面的夹角θ保持不变.求: (1)拖拉机的加速度大小. (2)拖拉机对连接杆的拉力大小. (3)时间t内拖拉机对耙做的功. ![]() |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让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______.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 ![]()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
|
![]()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______(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据如下表:
![]()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