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2016年2月11日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双星轨道参数的变化来间接验证引力波的存在,证实了GW150914是两个黑洞并合的事件。该事件中甲、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太阳质量的36倍和29倍,假设这两个黑洞,绕它们连线上的某点做圆周运动,且这两个黑洞的间距缓慢减小。若该黑洞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各自质量不变且不受其它星系的影响,则关于这两个黑洞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个黑洞运行的半径相等 B. 甲、乙两个黑洞运行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36:29 C. 甲、乙两个黑洞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6:29 D. 随着甲、乙两个黑洞的间距缓慢减小,它们运行的周期也在减小
|
|
如图所示,A、B两小球从相同髙度,以相同速率、同时水平相向抛出.经过时间t在空中相遇:若不改变两球抛出点的位置和抛出的方向,A球的抛出速率变为原来的 A.
|
|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在楷书笔画中,长横的写法要领如下:起笔时一顿,然后向右行笔,收笔时略向右按,再向左上回带,该同学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为防止打滑,他在白纸的左侧靠近边缘处用镇纸压住。则下列关于行笔过程中各物体的受力情况( ) A. 毛笔对纸的压力一定大于毛笔的重力 B. 镇纸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 C. 白纸受到了3个摩擦力 D. 桌面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
|
|
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团队成功在两个单光子之间建立起强大的相互作用,据科学家介绍:两个相互作用的光子同时到达时显示出与单个光子完全不同的行为,该项成果朝着轻拍校验量子通道或建立光学逻辑门发送信息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通过学习也了解了光子的初步知识,下列有关光子的现象以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B. 如果利用紫光照射某种金属可以发生光电效应,改用红光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C. 一个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可以释放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 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之间发生碰撞时,将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所以光子散射后波长变短
|
|
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用细线置于底面积为250cm2的圆柱体容器中,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当向容器中加水3000cm3时,木块恰漂浮在水面上,木块有6cm的高度露出水面,且细线刚好拉直,如图所示。 (1)求木块的密度。 (2)继续向容器中逐渐加水,让木块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则此时细线的拉力大小为多少?容器底所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 (3)在第(2)问的状态下,剪断细线,待木块静止时,水对 容器底部减少的压强和此时容器对水平支持面压强各为多少?
|
|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R2= 6Ω,R3 = 12Ω,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P滑到中点,当开关S1、S2、S3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3A;当开关S1闭合S2、S3都断开时,电流表A的示数为0.6A。求: (1)电源电压 (2)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 (3)当S1、S3闭合,S2断开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
|
如图所示,是一种煲汤用的电热锅工作原理图,调节切换开关可以使电热锅处于“关”、“高温”、“自动”、“保温”四种工作状态,温控器的作用是当水沸腾后能自动断电一段时间,其中R1=605 Ω,R2=96.8 Ω,电热锅的部分参数如下表所示。
(1)开关接“3”时,通过电路中中的电流。(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某次煲汤时,锅内装了80 ℃,2 kg的水,电热锅处于自动档(切换开关接“2”)正常工作时,试判断在标准大气压下高温加热10 min的过程中温控器是否工作?[c水=4.2×103 J/(kg·℃)]
|
|
如图是“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其中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电源电压未知,请你将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甲 (1)如图甲是实验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补充完整,并使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连入电路的阻值增大(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过程中的某时刻,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了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左 (选填“左”或“右”)端滑动.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为_______ A,则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W。
乙 丙 丁 (3)为了考察同学们的能力,老师拿来了一个已知额定电流为0.2A,但额定电压未知的小灯泡,一个已知阻值为R的电阻和两个开关S1、S2,利用上面的部分器材为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请你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合闭开关S后,再闭合开关__________,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 ②保持开关S闭合,调节好开关S1、S2的状态,__________(选填“调节”或“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U; ③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P =__________。
|
|
小刚在没有天平和量筒的情况下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玻璃杯和水(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测量石块和木块的密度,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并按顺序完成了甲、 乙、丙、丁的实验操作,根据图中的内容,完成以下分析: 甲 乙 丙 丁 (1)分析步骤甲中测力计示数可知,木块的重力是__________N。 (2)按步骤丙和丁,小刚分析并计算出木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 N;木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 kg/m3。 (3)接下来小刚很快由图中操作得到石块的质量为_____kg,石块的密度为____kg/m3。 (4)按小刚的方案测出的木块的密度值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的石块的密度值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
|
某同学利用两支蜡烛等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__________ 作为平面镜。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2)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可以看到它在镜后的像。再拿一支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镜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