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光滑“∏”形金属导体框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两侧对称,间距为L,上端接入阻值为R的电阻。ab以上区域内有垂直于金属框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质量为m的金属棒MN与金属框接触良好,由图示位置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导轨向上运动,进入磁场区域后又继续上升一段距离但未碰及电阻R。已知金属棒上升、下降经过ab处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v2,不计金属框、金属样电阻及空气的理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金属棒上升时间小于下降时间 B. v2的大小可能大于 C. 上升过程中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较下降过程的大 D. 金属棒上升、下降经过ab处的时间间隔为
|
|
据有关资料介绍,受控核聚变装置中有极高的温度,因而带电粒子将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容器”可装,而是由磁场约束带电粒子运动,使之束缚在某个区域内。如图所示,环状磁场的内半径为 A. C.
|
|
如图所示,光滑的轻滑轮通过支架固定在天花板上,一足够长的细绳跨过滑轮,一端悬挂小球b,另一端与套在水平细杆上的小球a连接。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小球a从图示虚线(最初是竖直的)位置开始缓慢向右移动(细绳中张力大小视为不变)。已知小球b的质量是小球a的2倍,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小球a与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当细绳与细杆的夹角为30°时,杆对a球的支持力为零 B. 支架对轻滑轮的作用力大小逐渐增加 C. 支架对a球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加 D. 若
|
|
将一总电阻为1Ω,匝数n=4的线圈放在匀强磁场中,已知磁场方向垂直于线圈平面,从某时刻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按图示规律变化,则( ) A. 在0~8s内与8s~10s内线圈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B. 在0~8s内通过线圈导线截面的电荷量为8C C. 在8s~10s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为1V D. 现象中产生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2A
|
|
如图所示,A、B是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小环,一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形细轨道,其圆心为O,竖直固定在地面上。轨道正上方离地高为h处固定一水平光滑长直细杆.杆与轨道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杆上P点处固定一定滑轮,P点位于O点正上方。A套在杆上,B套在轨道上,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定滑轮连接两环。两环均可看作质点,且不计滑轮大小与摩擦.现对A环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使B环从地面由静止开始沿轨道运动。则 A. 若缓慢拉动A环,B环缓慢上升至D点的过程中,F一直减小 B. 若缓慢拉动A环,B环缓慢上升至D点的过程中,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B环机械能的增加量 C. 若F为恒力,B环最终将静止在D点 D. 若F为恒力,B环被拉到与A环速度大小相等时,sin∠OPB=
|
|
如图所示,处于竖直平面内的正六边形金属框架ABCDEF、可绕过C点且与平面垂直的水平轴自由转动,该金属框架的边长为L,中心记为O,用两根不可伸长、长度均为L的轻质细线将质量为m的金属小球悬挂于框架的A、E两个顶点并处于静止状态,现令框架绕转轴、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过90°角,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在包括初、末状态的整个转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线OA中拉力最大值为mg B. 细线OE中拉力最大值为 C. 细线OA中拉力逐渐增大 D. 细线OE中拉力逐渐减小
|
|
质量为m电量为 A. 要使m与M发生相对滑动,只须满足 B. 若力F足够大,使得m与M发生相对滑动,当m相对地面的位移相同时,m越大,长木板末动能越大 C. 若力F足够大,使得m与M发生相对滑动,当M相对地面的位移相同时,E越大,长木板末动能越小 D. 若力F足够大,使得m与M发生相对滑动,E越大,分离时长本板末动能越大
|
|
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光滑绝缘圆环半径为R,圆环上套有质量分别为m和2m的两个带电的小球A、B(均可看作质点),小球A带正电,小球B带负电,带电荷量均为q,且小球A、B用一长为2R的轻质绝缘细杆相连,竖直面内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未画出),电场强度大小为E= A. 小球A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小球B增加的机械能 B. 细杆对小球A和小球B做的总功为0 C. 小球A的最大速度为 D. 细杆对小球B做的功为mgR
|
|
物块A的质量为m=2kg,物块与坡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6,水平面光滑.坡道顶端距水平面高度为h=1m,倾角为θ=37°.物块从坡道进入水平滑道时,在底端O点处无机械能损失,将轻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水平滑道M处并固定墙上,另一自由端恰位于坡道的底端O点,如图所示.物块A从坡顶由静止滑下,重力加速度为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块滑到O点时的速度大小; (2)弹簧为最大压缩量时的弹性势能; (3)物块A被弹回到坡道后上升的最大高度.
|
|
有一个带电荷量q=3×10-6 C的负检验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6×10-4 J,从B点移动到C点,克服电场力做功9×10-4 J,求: (1)AB、BC间的电势差分别为多少? (2)若以B点为零势能点,则A、C两点的电势分别为多少?电荷在A、C两点的电势能各为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