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
|||||||||||||||||||||||
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
(2010届唐山质检)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互利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
|
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 )
|
||||||||||||||||||||||||||||||||||||
(2008年临沂)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
|
(2009年海淀模拟)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
|
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
|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
|
(2009年海南生物)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