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美国的H.Boyer教授首次将人的生长抑制素释放因子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并获得表达。此文中的“表达”是指该基因在大肠杆菌
|
|||||
下图甲表示酶促反应,而图乙表示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20mmol/L)。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右图表示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选择正确的实验试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与所用试剂对应正确的是
|
|||||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
有一条多肽链,分子式为CxHyOpNqS,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分析推算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
|||||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用含32P的磷酸盐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的结构以及化合物中可能具有放射性的是 ①脱氧核糖 ②核膜 ③ATP ④脂肪 ⑤转运RNA
|
|||||
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
|||||
(10分)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1.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对此,科学家做出的推测是 。 2.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 苗上,作为实验组。并设置了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操作方法是 。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实验组水稻幼苗 ,对照组水稻幼苗 。 3.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 为赤霉素。此时能确定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 ,理由是 。 4.玉米矮化病毒能显著抑制玉米植株的生长,因而感染这种病毒的玉米植株非常矮小。 推测病毒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试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一假设(该实验不能 采用化学方法测定植株中赤霉素的含量)。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和结论: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