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
|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
|||||||||||||||||||||||||||||||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引起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
|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互利共生 C.寄生 D.捕食
|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
|
对某地区新引入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种群描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S”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4年该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
|||||||||||||||||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 C. 2T/20 D.m·23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