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如图所示。 (1)试管牛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的工程技术有 。培育克隆牛F时使用的不同于试管牛E的生物技术是 。 (2)产生F牛的理论依据是 ,F牛的性别由 牛决定,其生殖方式属于 。 (3)要培育高产奶率的转基因牛,则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一般是 。 (4)对受精卵发育成的囊胚采用 技术,可获得更多基因型完全相同的E牛。
|
|
下列为某一多肽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上述结构中,代表氨基的结构式为 ;代表羧基的结构式为 ;代表肽键的结构式为 。 (2)上述化合物是由 种氨基酸组成的。 (3)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失去 分子水形成的,该化合物称为 ,这样的反应叫做 。水分子中氧来自 ,氢来自 。 (4)根据生物学知识判断上图是不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为什么?
|
|
图中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请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的细胞是不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理由是 (2)调换高倍镜观察前,要使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 方移动 (3)调换高倍镜后,物像模糊不清,这时应调节 (4)用显微镜观察某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l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 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 B.面积放大了400倍 C.长度或宽度放大40倍 D.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 (5)在低倍镜下的视野内图象是“dp”,实际图象是 (6)下列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是生物是 (可多选) A.变形虫 B.SARS病毒 C.衣藻 D.草履虫
|
|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的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等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 。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振荡的目的是 。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的目的是 。 (4)转为固体培养时,为获得单菌落继续筛选,常采用 法 法, 接种后,应将培养皿 (填“正放”或“倒置”) (5)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 处理后,才能倒掉。
|
|
下图是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该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图示两种产生花粉植株的途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 。 (2)选材时,从花粉发育来看,一般选择处于 期的花粉培育成功率较高。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 。 (3)材料消毒过程中用到的试剂有 、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无菌水。 (4)消毒后的花蕾要在 条件下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过程不需要光照,同时要控制好温度。 (5)在配制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时,往往需要加入适量的蔗糖,理由是 。
|
|
葡萄发酵可产生葡萄酒,请利用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 (2)该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可分解 ,产生的终产物是 和 。 (3)甲、乙、丙三位同学将葡萄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相应的发酵瓶中,在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需排气一次。据图分析,甲和丙同学的操作有误,其中甲同学的错误是 ,导致发酵中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是 。丙同学的错误是 ,导致发酵中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是 。上述发酵过程结束后,甲、乙、丙同学实际得到的发酵产品依次是 、 、 。 (4)在上述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假设乙同学的某一步骤操作错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该操作错误是 。
|
|
下列实例与其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合理放牧→协调与平衡 B.天然混合林→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农作物合理密植→物种多样性原理 D.无废弃物农业→整体性原理
|
|
下列关于“外来物种”会造成会害的理由,错误的是( ) A.带来当地原本没有的疾病 B.成为当地生物新的掠食对象 C.可能与本地物种杂交,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大量繁殖,排挤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
|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实际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B.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脱除病毒,可以培养抗病毒植株 C.细胞产品的工厂化生产中,所培养细胞需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以恢复分裂能力 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
|
基因工程中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步骤是 ( ) A.人工合成基因 B.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D.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