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
|
|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健康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促进产热量增加 B. 在反射活动发生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D. 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平衡
|
|
|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C.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递 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
|
|
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外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增大 B. 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C. a-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若中a-银环蛇毒时,刺激将使肌肉持续收缩 D. 若图示胰腺活动,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
|
|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
|
|
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
|
|
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④⑤ B. 乙酰胆碱酯酶、溶菌酶和消化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 内环境是机体代谢活动的中心,所以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
|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组织液渗透压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左右 C. 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会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 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和糖类
|
|
|
Ⅰ.根据以下实验内容回答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 ②检测花生子叶细胞内的脂肪颗粒 ③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 ④生物组织中淀粉的检测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必须经水浴加热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请选择在实验①中所用的药品和方法: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 0.1g/mLNaOH ② 0.1g/mLNaCl ③ 0.01/mLCuSO4 ④ 0.05g/mLCuSO4 ⑤分别使用 ⑥混合后再使用 (3)实验②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Ⅱ.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测定其还原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含有还原糖。有观点认为:马铃薯不含还原糖是因其不含淀粉酶;而甘薯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所以甘薯含还原糖。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请填空: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 ③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已去淀粉),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A、B两支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该观点正确。
|
|
|
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 (2)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图1中______(数字)=2×107,④表示______. (4)图2中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 信息,说明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