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两亲本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香味性状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 B. 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C.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0 D. 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32
|
|
|
人的直发和卷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d),DD、Dd、dd个体的头发表现分别为非常卷曲、中等卷曲、直发;高胆固醇血症由另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胆固醇含量中等,30岁左右易得心脏病。hh个体血液含高胆固醇,在两岁时死亡。控制以上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双方都是卷发的夫妇,生下一直发、血液含高胆固醇的孩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夫妇再生一个头发非常卷曲、血液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B. 预测人群中HH的基因型频率将逐渐升高 C. 预测人群中h的基因频率将逐渐降低 D. 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
|
|
|
基因型AaBb个体的某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AB、aB、Ab、ab4个精子(仅考虑一处变异),下列关于这两对非等位基因的位置及变异情况的分析成立的是 A. 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D.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
|
|
已知某植物籽粒的颜色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种。现将一红色籽粒的植株A进行测交,子代出现红色籽粒与白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合理的是 A. 红、白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 子代植株中白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两种 C. 植株A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一定为1:3 D. 若子代红色籽粒植株自交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
|
|
|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 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D.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
|
|
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
|
|
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形
|
|
|
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
|
|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 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
|
|
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 1/3 B. 1/4 C. 1/8 D. 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