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认为“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徒恃笔舌与人争,正恐长受欺侮”,“今当及早变法,忽令人笑我拙耳”。这里的“变法”指 

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加强国防

B.变易兵制,发展民用企业,革新育才制度

C.着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近代国家

D.研习西学,兴民权,废除科举

 

主流民意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制、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制1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关于上述调查结果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洗礼

B.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启导了人民的觉悟

C.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方向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了人民的共同愿望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

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

D.国家核定地价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到: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可能是          

A.美国共和制

B.英国议会君主制

C.德国二元君主制

D.法国共和制

 

明代后期的徽州人黄汴说:“余家徽邶万山之中,…… 土稀人稠,业多为商。”黄汴自幼随父兄出外经商,“与二京十三省暨边方商贾贸易”,编成类似旅行指南的地理拈籍《统路程图记》,多次大量刊印,深受欢迎。以下各项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经商活动破坏了徽州的农业生产    C.徽商的经营范围主要在边境地区

C.徽州商人大多从事长途贩运贸易    D.徽州商人以经营出版印刷业为主

 

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他郡。……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

B.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有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本人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100周年,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材料三  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他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沮丧地说:“呜呼,哀哉”。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科学家的理论发现促成了“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2分)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 指的是什么?(2分)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爱因斯坦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及对研发核武器态度的变化?(2分)

 

小题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2分)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岳麓版历史必修 Ⅲ 95页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78年9月16日)

材料三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

(1)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的具体体现。(5分)

 

 

(2)     根据材料一回答三民主义学说为何能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 (2分)结合20世纪20年代史实简要说明此学说对中国不同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何积极影响?(2分)

 

 

(3)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20世纪20年代“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2分),并指出这一创举在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中的重要意义。(2分)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中“基本路线”的内容。(3分)

 

(5)20世纪以来的三大理论具有依次继承的关系,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与三民主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4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3855/68464) 首页 上一页 63850 63851 63852 63853 63854 63855 63856 63857 63858 63859 6386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