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 )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
《左传·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 ) A.是否出身王室 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 D.是否立有军功
|
|
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 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
|
|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 ) A.《琶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亚非拉众多国家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纷纷踏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有人说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日本幕府统治面临的外部危机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二,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3分) (4)戊戌变法失败有多方原因。根据材料四、五,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
|
近些年来,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请认真观察下面的6个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预告图片,完成相关任务。 A 《刺杀希特勒》 B 《明治维新》 C 《偷袭珍珠港》
D 《再见,列宁》 E 《拿破仑》 F 《达芬奇的一生》 (1)上面6个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属于文艺史研究范畴的话题是_ F 《达芬奇的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话题B、C、D、E、F按史学时间先后排列,应为__ F-E-B-C-D(2分) ____________,(2分)其中主要属于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期范畴的话题是 BE________。(2分) (3)历史文化素养是人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它可以提升人的修养。某文艺团体为考查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拟向全国征集考查选手历史文化素养的试题。现请你从上面影视剧中挑选1个话题(除例题外),依据所学知识设计1个相关问题,给出参考答案,并从历史角度作出设计说明,向该网站投稿。 要求 a问题设计简洁明了,知识性强 b围绕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影响及评价 例:话 题:《再见,列宁》 问 题:东欧剧变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案:各国原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欧洲政治版图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如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设计理由:《再见,列宁》反映了东欧剧变在民众中的影响,围绕这一主题作出如上设计。 ① 话题——— ② 问题(1分)——— ③ 答案(4分)——— ④ 设计理由(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