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 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

A.栽种葡萄的技术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大量的土地            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梭伦改革中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为雅典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依据是(    )

①限制了贵族土地财产的扩展

②壮大了平民的经济实力

③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

④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3643/68464) 首页 上一页 63638 63639 63640 63641 63642 63643 63644 63645 63646 63647 6364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