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 科学 C.西学 D. 民权
|
|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 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
|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
|
我们经常会听到讲自己或某个人是跑跑龙套的。“龙套”在早期京剧中指的是( ) A.一种角色的行当 B.京剧的一支小流派 C.一种用于和声的唱腔 D.一批专门给人化装或后台服务的人
|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 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④
|
|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
|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
二十世纪70年代,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盼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问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请回答: (1)《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4分) 材料二: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①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②建立对待第三方圆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③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4分) 材料四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欧洲的关系非改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分析,尼克松所说的“------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指的是什么?(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