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B.田中正明的言论肯定了传闻(口述)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C.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日本侵略的历史,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
以下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人中国,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青论,其中 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
|
了解历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漫画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漫画内涵的是(注:图中文字为“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 A.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 B.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
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
|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
|
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 A.中书省、 中书省 B.中书门下、中书省 C.尚书省、 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
|
|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