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呆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A. 民权主义思想    B. 民族革命思想

C. 社会革命思想    D. 发展实业计划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A. 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 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 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 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 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 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 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 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 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社会群体的角度

 

“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    )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宗教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下列人物中哪一位最有可能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

A. 康有为    B. 毛泽东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

A.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 朱熹的《四书集注》

C. 李贽的《焚书》《藏书》

D.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150/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145 62146 62147 62148 62149 62150 62151 62152 62153 62154 6215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