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落后性           B.自足性            C.脆弱性         D.封闭性

 

古代学者在评价某人时说:“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奖励将士),法令必行。”此人应该是

A.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图中

6ec8aac122bd4f6e

A.①   B.②   C.③   D.④

 

《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 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 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在中国古代,帝王建立太庙,官宦家族建立家庙,一般平民则修建祠堂,从帝王到百姓都尽可能选取“吉利”之处、精良之材、高超之术,以求建筑的高大和连绵之势。和这种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专制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

A. 分封制的目的                      B. 分封对象的主体

C. 分封的依据                        D. 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126/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121 62122 62123 62124 62125 62126 62127 62128 62129 62130 6213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