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国才能                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免除二年徭役”。唐贞观初年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明朝初年,政府鼓励早婚,同时把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以上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有

①长期战争造成人口锐减                      

②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

③劳动人口是国家兵力、徭役和税收的主要承担着

④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③④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宋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符合荀子精神的是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实行察举制

D.刺史制度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材料反映出西汉统治者

A.为了巩固政权而重用庶民

B.变分封制为郡县制

C.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

 

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因而他提出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 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皇帝地位的独尊                      D. 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62124/68464) 首页 上一页 62119 62120 62121 62122 62123 62124 62125 62126 62127 62128 6212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