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
|
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
|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否认“天理”的存在B.认为“理”“欲”相统一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
|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
|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
|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
|
【历史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 会。万历10年(158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州先后滞留15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予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500人,1608年2000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钧、翟太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
|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丹麦 物理学家玻尔和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考虑 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 科学家推动,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 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在1948,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已经由13枚增加到50枚,极大地保持着对苏优势。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
|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凡遇开议院时,君主临焉,王公大臣暨各议 员临焉,无论事之大小,各伸其说,以剖判是非,报馆即书之以传诸一国,布诸五洲。记有之,史载笔,士载言,其遗意欤!故语无忌讳,言多实录,视中国之史书为尤足信。况其推广新闻纸之多,虽至酒楼茶肆,往往而有。是史馆为一国公有之权,史学乃四民与知之业……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政治家、格致家、律法家,胥权衡如此,一举而三善备焉。故西国之有君史又有民史者,诚重之也,诚慎之也。 ——唐才常(1867年-1900年)《史学略论》 (1)材料体现了唐才常怎样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才常史学思想的主要影响。
|
|
【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年),颁布《收田租令》,其中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材料二:(西晋太康元年)又制户调之式: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之户,岁输(交纳)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征收田赋)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一《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晋赋税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