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将原来280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 A.是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 B.提高了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C.严重脱离了苏联社会现实 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
|
|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是( )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B.制定《社会保险法》 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 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
|
《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 A.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B.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
|
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
|
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表明( ) A.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C.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 D.金融变革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
|
恩格斯在谈到近代一项科技成果的作用时说:“(它)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下列与该科技成果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家是( ) A.瓦特 B.阿克莱特 C.西门子 D.卡尔·本茨
|
|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1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这两个法案( ) A.起因、宗旨和影响完全对立 B.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C.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 D.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
|
|
有学者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
|
1833年起,法国政府先后颁布和修改贸易法令,在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初步建立谷物出口的可调节性关税制度(弹性税率),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B.增加政府的关税收益 C.促进重商主义的发展 D.推动法国农业市场化
|
|
旅美学者薛涌认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