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德家们将中国人描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
|
下图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局部),上有 “再拜上书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合理的是( ) A.当时可能还未普遍使用书写用纸 B.简牍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标准字体 C.海昏侯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D.西汉末年出现了太后秉政的局面
|
|
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这一讲话( ) 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 B.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
|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
|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
|
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D.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
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这次调研活动( ) 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
|
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