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弘扬文正教习,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不受重用。于是“纳粟为监生”,并“发愤治八比”,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实质上反映了 A. 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消弭 B. 中国传统社会评价体系落后 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 D.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
|
近代以后,自中国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 B. 东部地区的交通便利 C. 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
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 A. 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 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国家政权统治在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的秩序。对这一法律秩序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 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 C. 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 D. 国家行政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简化
|
|
《后汉书》中记载河南尹田歆:“当今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召皓于庭,辩诘职事。皓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这说明当时 A. 依靠门第入仕已见雏形 B. 推举孝廉名士不避权贵 C. 察举成为入仕主要途径 D. 人事任免已收归中央
|
|
《管子·心术》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黄帝内经》也有这样的记载:“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二者思想体现的共同点是 A. 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 B. 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念 C. 用治身之理论治国之道 D. 明道救世的士人情怀
|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日本出兵山东。1917年1月,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时,提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请求,英国复函同意。1919年6月,巴黎和会满足了日本这一要求。 ——《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1914—1922)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他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就像基督教之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三 在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再支持日本。《四国条约》签订后,在美英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20世纪世界外交资料汇编》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的由来。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理由?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9月和10月分别对美国和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美期间,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重要会谈,没有在美国国会演讲。访英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英国首相卡梅伦进行了重要会谈,并在英国议会演讲。很显然,美英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是影响习近平主席在两国国事活动安排上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材料二:英国创立了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加以调整,使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英美两国各自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奠定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3)简要分析上述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
|
|
西学东渐与近代思潮的演进 (1)创立报刊是近代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报刊更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在近代历史中,下列报刊承载着传播西学新知的历史使命,写出A与C报刊的创立者以及创立B报刊的组织名称。 (2)有学者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相继涨落。” 问题:结合时代背景,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叙述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历程。
|
|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