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 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 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 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
|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市民阶层需要世俗化的英雄 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
|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这反映了当时 A. 地方吏治废弛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
荀子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材料表明荀子主张 A. 顺应自然,保护环境 B. 以刑辅德,人定胜天 C. 礼法并施,政治清明 D. 天人合一,共同发展
|
|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
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A. 民间贸易发达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B.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 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 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
|
下表有关古代中国城与市的发展,其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其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 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C. 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 扩大三教合流的社会影响
|
|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 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 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 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 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