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C.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
|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卢梭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表达了对理性的崇拜,而他的《爱弥尔》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 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
|
“16至18世纪,几乎任何地方的手工工场工人都占有生产工具,如:织布机、家庭用的纺车和一小块在工余时间耕种的土地。手工工场工人几乎总是生活在乡下,和地主或雇主维持着或多或少的宗法关系。”材料表明16至18世纪的工人 A. 与资本家之间只有雇佣关系 B. 与资本家之间没有雇佣关系 C. 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D. 具有小私有者的特点
|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C. 以礼为工具打击诸侯 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在袁世凯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诸多限制,以防袁世凯专权。这一做法 A. 体现了强烈的法制意识 B. 有效维护了辛亥革命成果 C. 因人设法有违宪政精神 D. 直接目的是完善民主体制
|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封建盛世,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晚清时期出现的“同光中兴”与之前的封建盛世最大的不同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B. 出现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C. 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 D. 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
|
《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C. 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D. 废除了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
|
门德尔逊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叙述1825年的英国:“工业空前萧条,工业区的许多工人无工可做,忍饥挨饿的工人发生了公开的暴动。工人们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其它各地也发生了这种破坏织机的骚动。”材料表明 A. 工人阶级斗争还处于自发阶段 B. 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D.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
|
1792年,作为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因拒行三叩九拜之礼,与清政府发生了矛盾。嘉庆二十一年(1811年),同样是英国使节的阿默斯特前来试探通商问题,因拒行三叩九拜之礼,被勒令当天离境,也没有见到嘉庆皇帝。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因素是 A. 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 B. 清朝传统的社会形态 C. 当时皇帝的个人气度 D. 朝贡贸易的政策
|
|
“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C. 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 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