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A. 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

D.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 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B. 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 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    D. 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题文)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广州十三行是

A. 政府设立的外贸管理机构

B. 官营手工业贸易机构

C. 政府特许的民间外贸商行

D. 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B.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

C.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

D.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2139/68464) 首页 上一页 32134 32135 32136 32137 32138 32139 32140 32141 32142 32143 3214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