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2144/68464) 首页 上一页 32139 32140 32141 32142 32143 32144 32145 32146 32147 32148 3214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