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推行农业集体化

C. 为减耕的农民提供补贴

D. 实行余粮征集制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离经叛道

B. 追求真理

C. 反对理学

D. 强调民本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害怕上车触电多不敢乘坐。这主要说明

A. 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 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 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A. 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 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A. 违背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C. 站在垄断资本家对立面

D. 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 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 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 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 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0月20日前后的一天晚上,列宁……顺利越过国境线……到达住所后……列宁集中全副精力开始起义的一切准备。10月23日晚,列宁参加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特别会议。列宁在会上先后作了三次发言……他强调:“从来没有人不经过战斗就会把政权交出来……政权总是靠暴力夺取的,它不会通过发表个什么宣言就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任何宣言也维护不了这个政权。”最后,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列宁决定亲自去斯莫尔尼宫去指挥起义……列宁的到来使同志们既感到大吃一惊,又十分高兴,因为这样列宁可以直接驾驭整个起义的航轮,成为起义的总指挥……11月7日下午6时,起义队伍已将冬宫完全包围。11月8日晚,苏维埃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大会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917年11月9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革命万岁!”、“社会主义万岁!”和《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

——季正矩《列宁传》

(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其仪式,通行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5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政治层面——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社会层面——劳动与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

文化层面——宗教的衰落以及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取向。

——摘编自(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囿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統,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

——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0504/68464) 首页 上一页 30499 30500 30501 30502 30503 30504 30505 30506 30507 30508 3050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