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 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C. 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 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
|
胡适先生在《给苦闷中的年青人》一文中曾提到北京大学一位学生的来信:“从沦陷起对政府所怀各种希望完全变成失望,……自四月下旬物价暴涨,同时内战更打的起劲。……联想到祖国的今后前途,不禁悲从中来,原因是深受过敌人压迫,实再怕做第二次亡国奴!”这封信应该写于 A. 新文化运动时期 B. 国民大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
菲利普·费尔南德茨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提到,“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率先在养老金、医疗服务、教育领域推行福利;英国在进行着对刑法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使社会福利好像是国家的职责,这些又常常被认为是在抵御社会主义潮流的冲击。”19世纪晚期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A.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 B.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会议决议 C. 工业革命后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D. 欧美主要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
|
|
二战结束后,在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英国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又不愿意彻底肃清法西所分子。材料表明英国 A. 继续奉行势力均衡外交政策 B. 以德国为主要竞争对手 C. 不愿和德国法西斯彻底决裂 D. 最关心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区
|
|
英国的法令宣布“凡不承认伊丽莎白女王对教会的最高权威或不参加国教礼拜、秘密采取非法仪式者,驱逐出境”。那些被驱逐者中的许多勇敢者宁愿“在一个遥远的荒原上享受自由,也不愿在纷争家园的安逸中忍受奴役。”他们多是 A. 旧贵族 B. 新贵族 C. 清教徒 D. 工场主
|
|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德意志汉诺威的王公乔治一世继任英国国王并在英国统治了13年。他不会说英语也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便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 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得到尊重 B. 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出现良机 C. 对王权的限制获得了重大进展 D. “责任内阁制’’政府已经建立
|
|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对“动力线”的概括最全面准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 C.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
|
|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A. 继承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B. 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 C. 强调了公民的主权平等 D. 运用法律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 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秦.唐.明 C. 秦.元.清 D. 汉.宋.明
|
|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