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 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 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 工农业比重逐渐失衡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 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 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 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 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 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 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 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 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根本原因是

A. 新式农具与传统耕作制度难以融合    B. 人口和耕地的增长大量消耗购买力

C. 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D. 传统观念造成农民的经营思想固化

 

清朝初期,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到了晚晴时期,清政府给予海外华侨国民身份,并正式将海外侨民纳入领事馆权责保护范围。清政府这一调整

A.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标志着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C. 根源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D.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

A. 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B.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C.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

D.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3年10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20.67美元改为31.26美元。1934年1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35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     )

A. 提高商品价格    B. 缓解债务危机    C. 恢复银行信用    D. 促进工业复兴

 

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表明政府意在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理查德·尼克松《不战而胜》。材料说明美国急于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是(    )

A.中国已成为五大实力中心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C.利用与中国的和解夺取同苏联争霸中的优势

D.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

 

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给付的预算份额。上述现象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 英国希望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8806/68464) 首页 上一页 28801 28802 28803 28804 28805 28806 28807 28808 28809 28810 2881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