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 经济特区的建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1912年-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化工产业

B. 交通运输业

C. 机械制造业

D. 面粉业和纺织业

 

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张之洞

D. 袁世凯

 

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

A. 17世纪前期

B. 18世纪前期

C. 19世纪前期

D. 20世纪前期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引发新文化运动

C.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使女权运动开始兴起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下列各企业性质相同的一组是

A. 湖北织布局,贻来牟机器磨坊

B. 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

C. 天津机器制造局,发昌机器厂

D. 福州船政局,发昌机器厂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A. 维护革命成果

B. 扫除封建专制

C. 改革风俗习惯

D. 去除封建陋习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A.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912—1919年期间和1927—1937年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两个阶段,相同的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实现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张之洞说:“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显著落后。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材料表明张之洞

A. 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

B. 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 希望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

D. 投身工业,积极倡导“实业救国”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131/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126 25127 25128 25129 25130 25131 25132 25133 25134 25135 2513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