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中共作出上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

A. 全民族抗战逐渐形成

B. 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涣散

C. 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 为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

 

有学者对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 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B. 激发国民学史热情

C. 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 加强亡国历史宣传

 

19世纪60年代,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B. 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C.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于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中国古代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王安石生时显大,即便罢相及新法停止后,一时也没有受到冲击。死后备极哀荣一直到宋高宗时期,“停宗庙配享,削其王封”。此后很长时间里,王安石受到的评价一路走低。历史上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说明

A. 史料真伪影响对王安石的评价

B. 视角不同导致评价结论差异较大

C. 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很难界定

D. 历史评价是受史料丰富程度影响

 

有学者统计,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B. 庄园经济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C.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D.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

A. 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 西周摒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政

C.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 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

出身于“海南望族”,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有两件事。其一,上疏严厉击嘉请皇帝。嘉请皇帝自中年以后,崇信道教,修兴土木,刚憶自用,拒绝廷臣动谏,以致国事日非,民不卿生,怒声载道。海瑞愤时政阙失,犯颜直谏,“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终被下狱。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后人所说的“海瑞骂皇帝”。其二,出任江南抚。在任的九个月,整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勒令豪强退田,抑制兼并;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减轻农民负担。海瑞的举动触犯了江南官绅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大肆攻击和极力反对,最终被解职。他为了“利民”“裕民”,而“一意约己”、任劳任怒,一生清贫。至死仍“无一语及身后事”。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奔走相告,扶服悲号,罢市数日,哭声天动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瑞的政治抱负,并说明其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瑞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材料一: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国家。他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

——乔治•理博伊《国家利益》(2002年)

材料二: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15日,美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历时七年多,美方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感怖中心。

——摘编自李荣《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中等

(题文)(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材料:清军入关后,中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服饰变革。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洲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改变头饰和服饰,并扬言“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清廷完成对全国的征服后,发梳辫便成为清代成年男子的头饰,典型的服装搭配是瓜皮帽和马。瓜皮帽又称“西瓜帽”,形制像半个西瓜。清代的马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彩之外,便于骑射。清代最高的是黄马,非特赐不得服。根据规定,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旗袍有单、夹、棉、皮多种,省工省料,一件可抵汉族的衣、裙、裤多种,又能展现女性的自然体态,故清朝灭亡后许多满族服饰被淘汰,而旗袍却被改良并保留下来,成为上层女士流行的服饰。清代官服继承明代的蟒袍、玉带、补服,废除明代的冠服,代之以暖帽、凉帽和顶花。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服饰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服饰变革的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847/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842 24843 24844 24845 24846 24847 24848 24849 24850 24851 2485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