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A. A

B. B

C. C

D. D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其特点是

A. 大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

B.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C. 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

D. 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这表明

A. 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B. 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

C. 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

D. 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国防实力

B. 对付美苏等国

C. 稳定世界秩序

D. 改变世界格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试制成功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共1.28多万项。这些成就的取得

A. 反映出科研领域还未受到“左”倾思潮干扰

B. 是科研领域“大跃进”的结果

C.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 表明我国科研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材料一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1690、1693年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1815年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1839年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1841年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52年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材料二表格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比重

100%

0

 

 

 

表格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2)表格二与表格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②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再次,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题文)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字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 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142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1423 21424 21425 21426 21427 21428 21429 21430 21431 21432 2143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