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

材料一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651年

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1690、1693年

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1815年

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1839年

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1841年

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

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1849年

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52年

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变化:从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发展为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急需发展对外贸易以扩大市场;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权,开展了一系列废除重商主义政策的斗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倡导的白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和推动。 (2)措施: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进行金融改革;农业减产,政府提供补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3)【示例1】 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 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T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 “1690、1693年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1839年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可知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可以从贸易保护政策的局限性、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白由主义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2)措施:根据材料“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得出。 (3)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根据材料“……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可以确定出论题,如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材料“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确定出论题: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结合近现代世界大国兴衰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原因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材料二表格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比重

100%

0

 

 

 

表格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2)表格二与表格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②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查看答案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再次,充当国际“商务法庭”,发挥贸易仲裁作用。“它”是指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查看答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A.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查看答案

(题文)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字号

主题

史料1

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4

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 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查看答案

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言论的主旨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

B.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 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

D. 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