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表明

A. 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B. 政治制度变革具有必要性

C. 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矛盾突出

D.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

 

在中国古代,诸如祭祀、田宅、租赋、户婚、立嗣等民事纠纷与轻微的刑事伤害,或由族长亲断,或由族长召集宗族会议解决,一般都不赞成个人擅自发起诉讼。这说明

A. 中国古代不重视国家立法

B. 家族法对社会秩序起调整作用

C. 中国古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D. 家族法盛行推动民事法律制定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长官而兼地主。”这

A.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

C. 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长期垄断    D. 表明最高统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 年龄长幼

B. 贤良优次

C. 出生贵贱

D. 血缘亲疏

 

2017年10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上述材料

A.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B. 可以从古代禅让制里找到历史根源

C. 我们应该主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D. 所反映的古代制度,是我国官僚政治的开始

 

《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 源于自然法则

B. 体现神权思想

C. 强调等级秩序

D. 规范社会秩序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B.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A.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

C.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以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神话传说

B. 世袭现念

C. 地理位置

D. 宗法制度

 

(题文)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B.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 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052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0523 20524 20525 20526 20527 20528 20529 20530 20531 20532 2053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