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题文)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家庭经营

 

(题文)战国时,郑国在秦国修好郑国渠后,使秦国关中变为沃野,秦国日益昌盛,逐渐统一六国。这表明

A. 秦国完成统一主要靠兴修水利

B. 兴修水利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

C. 郑国在秦统一过程中应记首功

D. 当时各国都比较重视兴修水利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 使用木石制成的砍伐工具

B. 以“刀耕火种”为主

C. 实行撂荒耕作制

D. 使用畜力牵引的金属工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中等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9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中等

政治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政治文明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单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四、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五、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

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

会议

女性比例

1949年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10.4%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9%

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3%

 

 

——据百度百科整理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概括材料五反映的1949—1959年中国女权状况。分析出现这状况的政治、经济原因。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 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 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 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 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 太平洋战场战事结束最早

B. 苏联对日作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C.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D. 美国没有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0533/68464) 首页 上一页 20528 20529 20530 20531 20532 20533 20534 20535 20536 20537 2053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