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 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 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 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 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A.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

B. 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

C. 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

D. 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题文)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 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 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 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 “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明代学者张翰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

A. 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

B. 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

C. 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

D. 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

C. 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窑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

A. 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 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 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須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 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 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的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的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崇拜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晴外交面临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制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念,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外交失败的原因。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9442/68464) 首页 上一页 19437 19438 19439 19440 19441 19442 19443 19444 19445 19446 1944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