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

A. 人民主权的虚假

B. 直接民主的泛滥

C. 行政官员的腐败

D. 轮番而治的弊端

 

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杜绝地方割据

D. 防止吏治腐败

 

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A. 出现宦官专权    B. 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 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 中央集权的强化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 征辟制

B. 监察制

C. 科举制

D. 九品正中制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 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 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 实施削藩政策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颁布推恩令

D. 废除分封制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

C.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D.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A. 浓厚的宗族色彩

B. 强烈的等级意识

C. 浓重的神权色彩

D. 发达的礼乐制度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238/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233 18234 18235 18236 18237 18238 18239 18240 18241 18242 1824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