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
|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
|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
|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
|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
|
|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
|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
|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户籍还有军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
|
|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