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
|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 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 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 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
|
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实行 C. 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 D. 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
|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
|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
|
|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
|
|
受益于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总能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并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孕育和成长出的新兴产业有 A. 棉纺织、蒸汽机车制造等产业 B. 电气、石油、汽车制造等产业 C. 计算机制造、航天技术等产业 D. 互联网经济、金融服务等产业
|
|
|
1820~1870年,英、法、德、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一直占70%以上,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占50%左右。下图是英国的两项比重,从图示中可以得出(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工业革命失去活力,英国地位下降 C. 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D. 英国取得工业和贸易的霸权地位
|
|
|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如下图),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
A. 农业灌溉的需要 B. 旅游观光的需要 C. 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D. 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
|
|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