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D.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
|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內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文明的冲击 B.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 政府的腐朽统治 D.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
|
|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 要不要社会革命 B.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 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
|
|
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 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C. 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 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
|
|
(题文)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是( ) A. 法律至上人民主权 B. 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C. 主权在民民主共和 D. 法律至上社会契约
|
|
|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 从技术到器物 B. 从制度到思想 C. 从制度到文化 D. 从器物到制度
|
|
|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
|
|
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
A. 打破坊市界限 B. 规范城市布局 C. 重视教化百姓 D. 突破地域限制
|
|
|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
|
|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