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候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
|
|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A. B. C. D.
|
|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丞相制与刺史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皇帝制与郡县制
|
|
|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礼乐制度的破坏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分封制度的崩溃
|
|
|
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 A. 周文化的延续性 B. 宗法制的稳固 C. 神权的至高无上 D. 王权高度集中
|
|
|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
|
|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
|
|
|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韩非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
|
|
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 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
|
|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