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有学者把秦代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提并论。他这样认识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两者

A. 都主张儒家独尊,外儒内法

B. 都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C. 都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D. 都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 孔子“仁”的思想

B. 孟子的“性善说”

C.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陆九渊的“心学”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学派时指出:“它虽然反经验知识,反社会,甚至反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欲望,但它并不是虚无主义,它只是借‘反’的方式揭示另一种智慧”。这里是在评价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由此可见,齐景公认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

A. 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B.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维护社会等级名分

D. 尊重知识分子意见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在位期间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所采取的行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三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乙卯,礼科教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九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有人曾问《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戈多究竟指什么?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因此评论家们作出各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上帝”,有的解释为“死亡”。贝克特的回答反映出

A. 对自由理想的向往歌颂

B. 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C. 对人性解放的追求渴望

D. 对现代文明的苦闷迷惘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A. 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 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 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 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6602/68464) 首页 上一页 16597 16598 16599 16600 16601 16602 16603 16604 16605 16606 1660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